新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3|回复: 0

去西藏哪条线路好?车友们真不怕死,总是选择最险峻的一条!

[复制链接]
名人堂:
No.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11 20:48
  • 签到天数: 3 天

    [LV.2]偶尔看看I

    28万

    威望

    633万

    鲜币

    1172

    贡献值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903773

    社区居民平安勋章金十字勋章UID靓号皇家勋章守卫勋章元老勋章万神勋章帝国勋章辉煌勋章神话勋章纪委监察猴岛纪念章荣光勋章参议院勋章金鹰勋章智慧勋章玛雅勋章ET勋章有伴侣勋章龙鳞勋章PB加密货币勋章荣光院长勋章黄金岛勋章亚历山大勋章神国之花勋章瑞克城之花勋章许愿勋章巡查勋章致远星勋章最爱沙发社区明星星王勋章忠实会员常驻冠军永恒勋章



    现金: $100

    名声: 0

    称号: 平民

    发表于 2022-1-16 10:49: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驾游去西藏,有多条旅游线路可以选,它们分别从四川、云南、青海、新疆各地出发,共4条主流旅游线路:
    川藏线、滇藏线、青藏线、新藏线




    据西藏资深户外旅行家介绍:90%以上的游客,去西藏旅游都会选择川藏线。但实际上,川藏线一路悬崖山地,需要跨江过崖、翻山越岭,沿途水毁、落石、悬崖、盘山路不断,其险峻指数远比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高得多。


    为何如此险峻的川藏线,会成为车友入藏时的第一选择呢?归根结底,主要是三大原因:海拔、体验、路况。





    一、海拔:川藏线的海拔变化更适合游人


    川藏线平均海拔4000余米,且一路海拔变化较为循序渐进,休息的地方基本都在海拔3500米以下,容易使人适应。


    反观青藏线、新藏线,平均海拔皆在4500米以上,有的供人睡觉的住宿点都在5000米海拔左右。


    对于首次进藏的“驴友”而言,自己的身体还未适应高原反应,却一下子就到了海拔5000米的地方睡觉,身体机能很难适应,有的人甚至会因为高原反应而面临生命危险。川藏线一路海拔渐渐提高,有升有降,大多数游客都能轻松适应川藏线的海拔变化,不会因高原反应而耽误旅程。








    二、体验:川藏线是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川藏线的风景,包含高原冰川、雪地、峡谷、湖泊、海子、林海、草原、云海等多种自然景观,比青藏线、滇藏线、新藏线的视觉效果更为绮丽优雅。沿着川藏线前行,一路有“水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的自然景观稻城亚丁,有“佛国之都”文化景点色达,有“藏区江南”林芝,有“蜀山之王”贡嘎雪山……


    虽然每条线路的风景都不一样,但总体而言,川藏线的风景更为旖旎多姿、绚烂瑰美,摄影画面更加饱和而优美。众多游客第一次去西藏,从景观角度而言,大都会认定川藏线这条“中国人的景观大道”。





    三、路况:川藏线的路况更适合自驾游


    近年来,各大入藏线路的路况都已被修建得任何机动车辆也可以前行。川藏线虽然险峻,但却不等于危险。


    真正危险的入藏线路是青藏线和新藏线,这两条线路都是穿越戈壁滩、无人区的国道,沿途许多的暗坑、沉降路基,令人防不胜防。经常一不注意就颠得头顶撞出个包,严重的情况甚至还将车开翻到路边。川藏线虽然险峻,但路况良好,暗坑较少,全程柏油路。只要司机驾驶技术过硬,小轿车也能轻松穿梭于川藏线开到布达拉宫。





    总体而言,由于海拔、体验、路况的关系,大多数车友都会在首次去西藏旅游时选择“318川藏线”这条线路。但对于资深西藏驴友而言,川藏线走过后,就想去看看其他线路的风景,比如“滇藏线、新藏线、丙察察”等。每一条入藏线路的风景都美不胜收,也各有其独特的自驾趣味。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到不了西藏的车,只有到不了西藏的人”。或许下一个与自己的爱车在布达拉宫广场前合影的人,将会是勇敢的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推荐为名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新鲜

    Web Analytics Made Easy - Statcounter

    GMT+8, 2024-11-28 13:36 , Processed in 0.074143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